【本报讯】周五(5月16日),印尼粮食事务统筹部长祖尔基弗里·哈桑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联席会议,重点评估2025年大宗商品供需平衡,涉及冷冻牛肉、活牛、大米、玉米及工业盐等关键食物进口政策调整。
出席会议的包括海洋渔业部长萨克蒂·特伦戈诺、国企部副部长卡蒂卡·维尔乔阿特莫佐和国家粮食局局长阿里夫·普拉塞蒂奥。
哈桑在会后记者会上表示:“根据规定,我们每三个月就要评估一次商品供需平衡。此次会议刚刚完成相关评估工作。”他透露,并非所有商品的进口都按原计划执行。例如农业部原本申请的20万吨水牛肉进口配额,由于实际进口量过少,最终被削减至10万吨。

重点转向活牛进口 
严控冷冻牛肉
政府此次调整的重点是加强活牛育肥产业。为此,当局决定将活牛进口配额从35万头增至53万头,同时加强对冷冻牛肉进口的监管,以保护本土养殖户利益。
他强调:“如果选择发展育肥产业,就必须控制冷冻牛肉进口,否则本土养殖户将面临破产风险。”他指出,活牛育肥产业涉及饲料种植、牧草供应等环节,能带动数十万农户家庭参与,形成广泛的经济效益。相比之下,冷冻牛肉进口由于缺乏本土加工环节,无法创造附加价值。
针对工业部提出的数千吨玉米进口申请,政府以正值丰收季节为由暂缓批准。农业部门正在努力将玉米价格维持在每公斤5500盾的目标价位,目前主要瓶颈在于仓储设施不足。

工业盐特许进口57.7万吨
尽管印尼计划在2027年底实现食盐自给自足,但鉴于制药、食品加工等行业急需,政府决定特许进口57.7万吨工业盐至2026年。海洋渔业部长特伦戈诺表示,已通过总统条例为工业盐进口开辟特别通道。
根据最新政策:食品和制药用盐最迟须在2025年底实现国产化,化工用盐过渡期延长至2027年底。
此次政策调整体现了印尼政府在粮食安全与产业发展间的平衡考量,通过进口调控手段保护本土农业,同时保障重点工业原料供应。随着2025-2027年盐业发展路线图的推进,印尼正加速构建完整的食品供应链体系。(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