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娟博士应邀在新加坡研讨会上 主讲“印度尼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与多元文化主义”
-
【本报讯】我国著名印尼华人问题专家俞文娟博士(DR.Aimee Dawis )于7月29日应邀出席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举办的“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项目研讨会”,探讨转变中的身份认同与城市中心的多样性未来。
俞文娟博士主讲:印度尼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与多元文化主义。
多元中的统一:印尼的国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殊途同归)强调了这个拥有600多个民族的国家中的团结与包容。印尼华人的文化身份随着国家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演变。中华文化与印尼文化的融合是多元文化庆典和三语教育的关键因素。社会组织在破除印尼华人“排外”刻板印象中扮演重要角色。
印尼华人:故土上的永恒异乡人。
殖民时期华人:荷兰人通过“分而治之”原则建立东印度帝国,形成了三重种族分类体系。后殖民时期华人:华人因在印尼私营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持续遭受排斥。在印尼历史上的每一次政治动荡中,华人都是暴力事件的目标(例如1998年5月暴动)。
新秩序时期(1966-1998)。苏哈托执政期间(1966-1998),大多数华人被迫改名换姓,失去了对中文语言和文化的掌握。尽管印尼华人与中华文化割裂,他们仍是华侨社群的一部分,共享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如关系、传统家族观念、商业敏锐性和祖先崇拜。在全球化时代,这些价值观可能通过媒体传播。
身份、记忆与媒体:印尼华人的案例。
为研究印尼华人如何构建和维持文化身份,俞文娟博士组织了7个焦点小组,观察25名受访者如何与中国港台及大陆引进的功夫剧等媒体内容互动。研究发现,部分受访者将中国媒体视为“想象的安全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华人身份不受质疑,也不会遭受歧视。中国文化、历史、人物和“风格”的影像,成为这些印尼华人青少年构建身份的重要素材。
当代印尼的华人身份认同。瓦希德总统时期(1999-2001):废除了苏哈托总统1967年签署的《第14号总统令》(限制华人在公共场合展示习俗与宗教),并于2000年签署《第6号总统令》,允许公开庆祝春节。梅加瓦蒂总统时期(2001-2004):自2003年2月1日起,春节正式成为全国法定假日。
印尼华人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主义兴起。
中国的崛起及子女赴华留学的可能性,推动了三语学校的中文学习热潮;在阿拉扎伊斯兰大学孔子学院等机构,中华文化活动促进了多元文化精神。印尼学校的多元文化庆典。超越宗教与民族 @ci.uai;跨国传统 @sph.kemangvillage
印尼华人社会组织与多元文化主义。
这些组织虽基于共同文化传承而建立,但始终以印尼为忠诚导向。它们通过参与自然灾害救援、为贫困非华裔群体捐建学校等行动,展现社会责任感。印尼华人社会组织的活动:向自然灾害赈灾捐款、分发爱心包裹、举办多元文化中秋庆典及“公司”展览,文化融合 @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阿拉伯、马来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迈向未来。印尼正逐渐成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多语言、多元文化国家。全球意识提升促进了人们对少数族裔的尊重。
俞文娟博士是华社领袖俞雨龄之长女,是丰富实验室(Enrichment Lab)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俞文娟博士曾应邀在广州暨南大学举办的研讨会作主题演讲;应澳门大学多特·山特尔教授之邀请前往该大学作客座讲师;在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举办的“中印尼人文交流发展国际会议”讲话及作学术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