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医学
心理科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职业国家专家组成员 郭 勇
生命时报记者 张 芳
 
过去,人们对个人心理问题总是讳莫如深;如今,正视问题、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人明显增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 ,全国已有近16万家心理咨询机构。2022年针对在校学生开展的统计也发现,咨询人数与2021年相比同比增长16.5%。伴随心理咨询服务的蓬勃发展,有关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规范,公众也该有所了解。
美国波士顿“停止咨询虐待协会”曾拟定一份“速查表”,列出了咨询师的一些不妥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医学心理科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职业国家专家组成员郭勇介绍,中国心理学会同样制订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对心理咨询师的行为进行规范。两套规范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是一致的,具体可见以下四大类:
咨询基本设置方面的不妥行为包括:
1.咨询师以极低或极高价格给人做咨询。作为低价补偿,咨询师希望来访者来的时候帮忙带些食物,或代劳一些其他事情。
2.咨询时长不固定,有时20分钟结束了,有时可能持续 1 个半小时。
解读:“守则”第一部分明确提出,心理咨询应恰当收取专业服务费用。由于心理咨询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完成的,所以收费不宜太高,不能成为奢侈品。此外,“守则”提到,心理咨询师不得以收受实物、获得劳务服务或其他方式作为其专业服务的回报。郭勇说,个别情况下,咨询师可以接收来访者赠予的礼物,比如,抑郁症状好转的来访者,为表达感谢,自己画了一幅画送给咨询师,这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单次咨询的时长,郭勇说,不宜太短,也不宜过久。大多数咨询师会控制在 1 个小时左右,一次只解决一两个问题,时间拖得太久效果可能不升反降。来访者可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时候,特别关注一下时长约定。
治疗内容或目标方面的不当做法包括:
1.咨询师直接建议来访者切断与重要他人如亲人、朋友、社会团体等的关系,或是作出辞职、退学的建议。
2.咨询师鼓励来访者尽可能多来做咨询,即使来访者感觉不需要。
3.咨询师告知来访者自己的成长经历,并据此提出参考建议。
4.咨询师对来访者提出应该怎么穿衣打扮的具体建议。
解读:“心理咨询不是替人做决定的。”郭勇解释说,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沟通中,只会提供相关知识,探讨导致某种行为的可能原因,并对事件提出疑问,进而启发来访者自主的思考。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不会直接告诉来访者应该做什么。比如,一位妈妈与青春期子女闹矛盾,咨询师会建议她学着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帮助母亲理解平等的含义,可以举例说明,在公共浴室洗澡时,你向别人借洗发水会用什么样的态度、语气和用词?一定不会是高高在上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郭勇习惯将心理咨询师比作导航,导航不会告诉你要去什么地方,只会根据你的要求,提供通往目的地的可能路径。要去哪里、怎么走,永远都是由来访者决定的。
治疗过程中的不专业表现包括:
1.咨询师谈了很多自己的事,甚至与来访者探讨自己的困难或问题。
2.咨询师难以控制情绪,比如表现出愤怒,甚至向来访者吼叫等。
3.咨询过程被打断,比如咨询师临时接听电话等。
4.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谈论其他来访者。
5.当着一名来访者的面,接听其他来访者的电话,甚至不避讳提到他人身份信息。
6.咨询师对某个来访者说“你很特别”。
解读:“守则”中强调,咨询师要警惕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对服务对象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必要时应寻求督导或其他专业人员的帮助 ,限 制 、中断或终止临床专业服务。此外,咨询过程不被打扰是开展这一服务的基本规范之一;维护来访者隐私权是基本要求,咨询师必须做到,不向任何来访者本人以外的人透露其信息,即便在学术研究中当作案例,也须隐去身份等敏感信息。
社交关系及往来方面的禁忌包括:
1.咨询师邀请来访者参加社会活动、学术会议等。
2.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家人有社交关系。
3.咨询双方有共同的亲密朋友。
4.咨询师是来访者的亲戚、朋友或同事等其他关系。
解读:心理咨询规范中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专有名词——“多重关系”。它是指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除治疗关系之外,还存在或发展出其他具有利益和情感联结等特点的人际关系状况。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只能限制在咨询室之内,任何延伸到咨询室外的社交关系,一律视为多重关系。”郭勇说,咨询师与来访者本就认识的情况不允许存在,咨询师与来访者亲人相识的情况,通常也不建议,心理咨询的双方应当是完全陌生的。同样,走出咨询室后,咨询师和来访者也应保持距离,咨询师的私人电话、微信等社交方式,均不可透露给来访者,所有预约的执行和变更,只能通过机构公用平台。当然,如果在咨询室外偶遇,也不必刻意避开,装作完全不认识,简单点头示意一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