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 支修益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周 妍
生命时报记者 卞 磊
 
体检报告上出现“肺部小结节”时,不少人会感到担忧:它会不会变成肺癌、要不要马上手术……对此,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支修益教授表示,国内外资料显示,首次胸部CT扫描筛出的肺小结节,95%以上是良性,但有不少被手术切除了,目前全国各地医院都存在肺小结节过度诊疗的现象。去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一次会议上也表示,“现在肺小结节非常常见,引起普遍顾虑,导致结节过度切除率达到20%-40%。”
“肺结节患者变多了,原因之一是筛查过度。”支修益解释称,吸烟指数超过400以上的、55岁以上重度吸烟患者和既往有肺部慢病、长期有环境和职业暴露的人群被列入肺癌高危人群,需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住院患者及陪护家属等需做胸部CT,排查新冠肺炎;不少感染者痊愈后仍担心自己的肺受到影响,也去检查,造成筛查量大大增加。再加上人工智能辅助检测的灵敏度高,让很多“肺部微结节”无所遁形,检出的肺小结节呈井喷式增长。
检出肺结节后,不少人认为“切了总比不切好”,也有人对肺小结节不了解,怀疑是肺癌前兆,还有患者因过于担忧,复查频率大大高于医生推荐的频率。2021年《中华放射学杂志》曾刊文指出,每年1次胸部CT检查即可,频繁检查或增加患癌风险,还会给患者带来焦虑等情绪。
对胸外科医生来说,特别是部分基层初诊医生或全科年轻医生的诊治经验不足,或有些医院对肺结节诊治未进行规范管理,或增加了相关手术量、门诊量等绩效考核指标,加上肺结节人群急于手术解决问题,各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临床的过度治疗。肺小结节过度进行外科干预存在一定风险,一方面,手术可能伴随局部感染、术后疼痛等并发症;另一方面,部分肺磨玻璃结节易双肺多发,不经过规范地复查观察,过早进行外科手术干预,也会带来其他问题。
支修益表示,很多3-5毫米的微结节,实际上可能多年不会发生变化,不需立即治疗。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周妍补充说,临床对肺结节的诊疗通常会参考以下因素。1.患者风险。若肺结节患者是重度抽烟者,有石棉、放射性物质暴露史,年龄大于40岁或有肺癌家族史等,需高度重视。2.结节大小。若结节直径大小超8毫米,酌情需进行临床干预。3.结节密度。通常,实性小结节的恶性几率最小,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恶性率较高,大于8毫米的实性结节、大于6毫米的混合磨玻璃结节均属于高危结节,需定期复查。4.结节形态。若随访发现结节边缘不规则,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含气细支气管征和小泡征、偏心厚壁空洞等,要考虑临床干预。5.生长速度。若结节直径不断增大,比如30天内增长了一倍,需高度警惕。
周妍表示:“临床中,有几种结节发展较慢,通常不需立即干预。”一是惰性结节,可能在10-20年才会发展为恶性,临床中较罕见;二是原位癌,具有良性病变的特性,发展极缓慢、不会转移、切除后不复发等,已不属于腺癌范畴;三是增长速度缓慢的,特别是实性结节,2年追踪期间未发生改变的话,未来通常不会再发展。
对于肺结节过度诊疗问题,周妍表示需理性看待。从影像学角度来看,部分患者做检查时吸气不足、复诊时所用机器不同等因素,均可能造成诊断结果发生变化,建议固定医院、机器、同一条件下复查,随访时间需遵医嘱。肺结节过度诊疗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比如良性结节手术不一定是过度医疗,手术或可减少结节增大对肺功能的持续影响;如果结节使患者过度焦虑甚至抑郁,微创手术有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获益或许更大。
为避免过度诊疗,支修益建议,一是对肺结节手术建立恒定质量控制指标等标准,避免对所有结节“一刀切”;二是医护人员应积极学习、使用、遵循现有指南或共识,规范医疗行为;三是,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报告,通过医工结合建立临床多中心大数据,辅助诊疗;四是,继续加强对公众的科普宣传。支修益表示,有些肺小结节就像皱纹、白发,是很自然的生理现象,大家要坦然看待,不要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