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江西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邓琤琤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黄新梅 万志超 杨 萌
 
鼻部疾病是耳鼻喉科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常见的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后滴漏综合征、嗅觉异常等。现代医学治疗鼻部慢性疾病对症处理虽能立竿见影,却常有反复,且易形成药物依赖。中医在“标本兼治、整体调理”理论指导下,对治疗及养护鼻部慢性疾病优势明显。本期,《生命时报》特邀从事耳鼻喉疾病临床工作30多年的江西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邓琤琤教授详细解答。
中医认为,鼻为清窍,是清阳之气交会之处,属肺的外窍 ,内与脏腑关系密切。但肺为娇脏,是诸脏之华盖,若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脏腑内伤,均可使肺脏不调 ,失于宣达,则鼻气不利,邪毒壅滞,鼻病由生 。《东垣十书》指出:“壅塞清道气不利,宜通。”意思是说,通鼻窍是治疗鼻病的大法,清窍通利,则鼻病向愈。故邓琤琤治疗鼻病,讲究以“通”为主。根据鼻病不同病因病机,辨证选用五大通窍法。
1.宣肺通窍。鼻为肺窍,临床上鼻病的诊治与肺窍密切相关。如我们常说的“感冒”,中医称“急性鼻炎”,病因主要以感受风邪为主,病位在肺系卫表,故治疗上应从表而解,以宣肺通窍为主。急性鼻炎虽然以风邪为主,但治法因人而异。风热患者多选用薄荷、广藿香、石菖蒲等芳香清凉开窍的药物;风寒患者多用辛夷、细辛、苍耳子等辛温通窍之品。
2.清热通窍。邓琤琤对于火热熏蒸鼻窍致鼻病者,善用清通之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达到通利鼻窍的效果。如鼻疖肿、鼻前庭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等,此类患者多以热证为主,治疗应多选用菊花、金银花、蒲公英、鱼腥草等性凉药物以达清热通窍的效果。同时,邓琤琤遵守“中病即止”原则,在病情控制后,改用性平通窍的药物加以调理身体,避免因过度使用寒凉药物损伤身体。
3.利湿通窍。鼻病还可因湿热困结导致,比如过食肥甘厚腻的食物,损伤脾胃功能,清阳难以上升;或脾胃功能难以运化油腻食物,肠胃易生积热,湿热内生,浊阴不降。所以,当湿热停聚鼻窍,就会出现鼻涕量多、秽臭等症状,湿热之邪上犯头面 ,还易出现头痛、头困重等症状。因湿性黏滞,故致病后常常缠绵难愈,邓琤琤治疗因湿热引发的鼻病,多选用黄芩、广藿香、佩兰、茯苓等清热祛湿的药物治本 ,同时选用白芷、皂角刺、细辛、辛夷等辛散通窍药物治标,再佐以甘草调和药性。
4.温阳通窍。《医方考》中言:“若阳气自虚,则阴气凑之,令人脑寒而流清涕。”这句话说出了阳气不足所致的虚寒之象,临床上常见于过敏性鼻炎患者。邓琤琤认为,阳气不足是过敏性鼻炎的根本原因,治疗上以温阳通窍为治本之法。过敏性鼻炎病程长 、缠绵难愈,其内在原因还在于正气亏虚,因肺卫之气根源于肾,肺卫之固需赖肾阳温煦,一旦肾阳不足,釜底无“薪”,脾肺及鼻窍皆无温煦可言。邓琤琤强调,补肾健脾温肺也是治疗关键,常选用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等温肾助阳药物,加生元阳之火以温养肺脏。“因补养药物易生滋腻,所以要配合茯苓、砂仁等健脾祛湿药物同用。”邓琤琤说道。
5.活血通窍。鼻位于头面部,寒暖失调,风寒、风热邪气侵袭机体,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瘀血阻于脉络,清气不能上达头面部,导致头面清窍之病变;血瘀鼻窍亦可导致鼻病,邪毒滞留鼻窍 ,日久深入脉络,阻碍气血流通,鼻窍不通。这种情况多见于慢性鼻炎日久致慢性肥厚性鼻炎者,邓琤琤常选用通窍活血汤主之。
除了辨证使用汤剂内治,邓琤琤认为,“内外同治、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邓琤琤所用的外治法,包括旴江特色针刺(鼻病多选取双侧迎香穴、鼻通穴等五官患处穴位)、应时敷灸(三伏贴灸、三九贴灸)。
鼻病患者日常如何调护?邓琤琤建议鼻病患者应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来增强体质。与此同时,针对鼻病特点,要注意一些生活细节。
祛除诱因。过敏性鼻炎患者尽量远离过敏原,比如对花粉、尘埃等过敏人群要预防“感邪”,春秋季节出门佩戴口罩,不去花丛多、灰尘多的地方;对螨虫过敏者应定期洗晒衣被,注意卫生清洁;急慢性鼻炎患者需要适寒温,注意衣被冷暖;急慢性鼻窦炎患者,腥荤发物是禁忌;鼻疔(疔读音为dīng,鼻疔指鼻内生有疔疮的病证)、鼻 槁(读音为bígǎo,萎缩性鼻炎)等疾病患者忌食辛辣油炸的食物。
药物足浴。脚底有人体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 ,“涌泉穴”寓意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将温肾、散寒通窍的中药加于热水中泡脚,通过加快足部血液循环 ,达到祛风散寒、醒脑开窍安神的作用。
按摩鼻翼。双手手心相对、搓热,用双手食指指腹或拇指指腹轻轻压住双侧迎香穴(鼻翼旁0.5寸处,在鼻唇沟上),做旋转揉按捏拿动作,也可做按压。每次按摩1分钟以上,可起到通鼻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