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日,2024年至今,中国互联网上最火的作家,一定是史铁生。
 
  截至发稿时,史铁生相关内容在抖音收获逾33亿次播放、30天内在微博有近5000万阅读量。在线上阅读平台“微信读书”,史铁生多部著作入选“潜力榜”“热搜榜”。而此前主播董宇辉在直播间讲解史的代表作《我与地坛》,28分钟内卖出25.2万本。
 
  《我与地坛》首次发表于1991年,史铁生离世也已14年。中国读者对这位作家的初印象一般是载入课本的《秋天的怀念》:因重病在二十岁出头便坐上轮椅,史铁生陷入绝望,但他的母亲耐心安慰他,只希望一家人能“好好儿活”。母亲因病去世后,史铁生懂得了她对生活的期许。
 
  “他再次拨动了一代人的琴弦”,专栏作家潘采夫评价“史铁生热”,当你意气风发的时候,你可能离他很远,可当你突然间有点不得劲了,有点困惑迷茫的时候,你好像又靠近他了。
 
  永远有更好,但当下便是最好,在微博平台,网友化用史铁生的《病隙碎笔》跟自己说早安。史铁生发现,面对以后病痛的未知、生活的慌乱,“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日前,有记者采访作家莫言,怎么看待当下年轻人热衷于找作家的文字当“嘴替”?莫言表示并不意外,“世界千变万化,人类基本情感的变化却相对缓慢许多。”这能解释为何作家们多年前的一段话,能引起当下读者的共鸣。
 
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发文称,《秋天的怀念》让读者童年时熟悉史铁生,但彼时涉世未深、阅历不多,便对他的文字又感陌生。但就像网友感慨“年少时打出的那发子弹在多年以后正中眉心”,当我们看过不同风景,对相同的文字,往往能读出不一样的厚度。
 
  “我是通过余华开始读史铁生的”,中新社记者关注到,史铁生粉丝中还有不少是通过其他作家的回忆开始“入手”。真人秀《我在岛屿读书》、莫言同名公众号等平台,让作家间的交往跃出纸面,使得史铁生的意趣仍然鲜活。就像史铁生妻子陈希米所著《让“死”活下去》,在大家心目中,史铁生始终是缺席的在场者,依然倾听着我们的思考。
 
  “读书推广很难”,专注消费者洞察的微信公号“剁椒Spicy”认为,在2023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40本的背景下,短视频算法虽不能大幅提高数据,但可以在当下的声音里添加一个赛道。
 
  作家文字摘抄、五分钟看完一本书、每月书单推荐......在不同软件,各垂类读书、书法类博主各显其能。董宇辉通过知识传播获热烈关注的事例,体现中国人对文化艺术的渴求,也激励更多人加入分享书籍的大潮。
 
  北京日报集团“长安观察”发现,史铁生走红并非文化圈的个例,比如在抖音算法的推动下,40年前的《画魂》因4条推荐视频被加印5次,《百年孤独》被做成20多集动画连续剧,治好了网友的“长名著恐惧症”。
 
  “这背后是打通了‘人找书’和‘书找人’的双向链路”,中国传媒业分析平台“传媒1号”表示,兴趣是阅读的基础,推荐算法能根据用户偏好推荐,是“人找书”;而推荐算法能帮助一本好书快速触达潜在读者,是“书找人”。
 
  作家梁晓声比喻道,通过抖音等平台,作家与年轻人交流像是在话剧剧场,尽管有台上台下,但并不区隔。这样的“比较亲密的接触”,至少多了一种更了解年轻人的新方式。这给更多的“史铁生们”翻红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