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主任药师 梁智明 □禤影妍
 
编者的话:芍药有白有赤,地黄有生有熟……庞大的中药家族里,有着不少“双胞胎”。有的中药具有亲缘关系;有的中药虽然名字相似,却完全不搭界,甚至是南辕北辙,用错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本期特邀请中药师梳理常见中药里的“双胞胎”,让大家充分了解它们的“个性”,以便精准用药,切中病机。
 
川贝和淅贝 一润一泄
贝即贝母,为百合科植物的干燥鳞茎,川贝和浙贝的区别在于主产地不同。川贝的主要产地在四川,浙贝的主要产地是浙江。
浙贝和川贝均味苦性寒,都可清热化痰、止咳散结,可用于痰热咳嗽等。川贝性凉而有甘味,质地清润,其清热力虽不足,却长于润肺止咳。临床上,川贝常搭配一些养阴润肺之品,如麦冬、天冬等治疗肺燥咳嗽、虚劳久咳、痰少咽燥等。民间喜用川贝冰糖炖雪梨作为药膳,改善肺热所致的咳嗽痰少以及干咳劳伤等症状。
浙贝润肺止咳的能力较弱,但苦寒之性较重,开泄力胜,清热力较川贝更强,长于清泄肺火、开郁散结。临床上常搭配夏枯草、猫爪草等来治疗肺热郁闭、痰火凝结引起的瘰疬(读 luǒ lì)、瘿瘤、乳痈、痈疡肿毒、湿热恶疮、金疮出血、火疮疼痛等。▲
 
生地和熟地 一清一补
生地和熟地是补血药,两者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加工品种,均属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但从外观上能看出它们有明显不同。生地一般呈现不规则的团状或长圆形,质地较软且有韧性;熟地是不规则的块片,体积大小不一,表面乌黑有光泽,具有较大的黏性。
生地为新鲜的地黄直接清洗,经过晾晒烘干制成,其性寒味甘质润,入心肝脾肺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擅长治疗热入营血引起的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以及热病后期伤阴、内热消渴、便秘等。
熟地是将生地蒸制而成,其炮制方法多种多样 ,有加酒蒸制、直接加热蒸制、加黄酒和砂仁粉拌匀蒸制等。熟地味甘性温、质黏腻,入心肝肾,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治血虚精亏或阴液不足之要药。其具体作用与炮制方式有关,如酒熟地性温,补血力较强;砂仁制熟地长于健脾行滞;熟地炭则长于止血补血,用于崩漏或虚损性出血。熟地黏腻碍胃,脾胃亏虚者不宜服用。▲
 
苍术和白术 一祛湿一补脾
白术与苍术具有亲缘关系,但并非同一种植物。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苍术则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它们的道地产区不同,外观性状也有明显区别。
苍术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炒焦、麸炒等,白术则主要为土炒、麸炒。苍术的断面有红黄色油腺点 ,或呈褐色,故叫苍术、赤术,气味芳香辛散浓烈;白术断面呈黄白色或淡棕色,朱砂点不明显,气味虽也清香但比苍术要薄得多。苍术与白术同为燥湿健脾药,但它们各有侧重。
苍术味辛苦,性温,芳烈燥散,可升可降,走而不守,善于发汗,主要通过祛风除湿来达到健脾的目的,常用于治疗湿邪程度较重的心下痞满、不欲饮食,或水入即吐、呕恶泄泻、带下淋浊等。因其味厚性雄,苍术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剂”,能辟秽化浊、除秽驱蚊,常与其他芳香药物一起用于制作各类防疫驱虫的香囊,居室熏燃苍术也有驱瘟防疫的作用。
白术作为补虚药,其祛湿能力要缓和很多。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白术被称为补脾第一要药,它是通过健脾来达到除湿的目的。临床上,对脾虚湿盛,脾运化功能比较差,导致水湿内停的患者适合使用白术。▲
 
茯苓和土茯苓 一健脾一解毒
茯苓与土茯苓只有一字之差,经常被人误以为是同一种中药材,或者两者是“兄弟”关系,其实它们全然不同。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它是利水渗湿药,还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茯苓也是药食同源的药材之一,茯苓饮片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多为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读 bá qiā)的干燥根茎,饮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切面黄白色或红棕色。土茯苓味甘、偏苦,性平,口感稍涩,有清热解毒、消疮去疥的功效。
在功效上,二者均有利湿的作用,茯苓偏于健脾,用于水肿尿少、痰饮、脾虚、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土茯苓长于解毒,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在选择上不应混淆。▲
 
陈皮和青皮 一和缓一峻猛
青皮与陈皮的药材来源都是橘。陈皮是用成熟的果实果皮晒干制成,青皮则使用幼果或未成熟的果实果皮。它们的采收时间不一样,炮制方式也不同,功效也有显著差别。
陈皮以陈久者为佳,一般储存 3 年以上才能叫陈皮。陈皮以广东新会出产的为道地药材,称新会皮、广陈皮。陈皮味辛、苦,性温,气味芳香,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其作用温和,在生活中食、药皆宜,人们常用陈皮泡茶、煲汤、做菜、煮粥,甚至腌制成零食。平时若有恶心作呕、胃口不佳、胸闷胀气、咳嗽痰多、晕车晕船等症状者,可吃陈皮改善症状。
青皮色青入肝,性猛破气,味甘性温,善于疏理肝胆之气,消积散结、化滞止痛能力较强,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痛、乳房胀痛、脘腹胀痛等症状。但青皮性烈耗气,正处于经期、妊娠者以及气虚者忌用,该药不宜长期服用。▲
 
白芍和赤芍 一收一散
芍药是原产我国的、媲美牡丹的花卉,属于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经过炮制入药后被称为芍药。最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并无白芍和赤芍之分;汉代张仲景的名方里开始普遍使用芍药,但也没分白芍和赤芍。后来,随着野生药材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历朝历代中药种植和加工炮制的发展,芍药被引入园种后,才出现了白芍这一品种。
唐末宋初开始有白芍和赤芍之分。两者同为血分药(指能调理、治疗血分疾病的药物),但功效各有差异。金代医家成无已指出:“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就是说,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肝潜阳;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清泻肝火。白芍一般用于血虚阴亏、肝阳上亢者;赤芍可用于血热、血瘀、肝火偏亢等。白芍和赤芍都有止痛的功效,只是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赤芍长于活血、祛瘀、止痛。
现代临床上的白芍和赤芍,是以家种还是野生而区分的。家种芍药,根较肥大且平直,刮皮后沸水煮过晒干,称为白芍;野生芍药,根较为瘦小而筋多,并有分枝,直接晒干者统称为赤芍。▲(本专题插图作者为药用植物画家陈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