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资本市场步入2025年第二季度,仍呈现矛盾交织的复杂图景。一方面,在股指跌破历史低位后,关于综合股价指数(IHSG)反弹前景的乐观声浪此起彼伏。
然而,全球不确定性阴云笼罩、国内经济增长乏力,加之多数证券公司对指数目标进行更为保守的修正,迫使我们必须以更加审慎的视角审视市场。
2025年5月至10月的商业-27(Bisnis-27)指数成分股的调整,三家公司,即主要消费部门Dharma Satya Nusantara 有限公司(DSNG),非初级消费领域Surya Citra Media 有限公司(SCMA),卫生部门Industri Jamu 和 Farmasi Sidomuncul有限公司(SIDO)的入选,彰显了在全球动荡中筛选抗压能力更强上市公司的努力。
但需注意,此次筛选仅筛选出基本面确已下滑的股票,这与综合股指截至4月底累计下跌6.59%的疲弱表现一致。
对这些新成员强劲基本面的预期合情合理,但其可持续性高度依赖于两个脆弱因素:散户投资者高度情绪化的行为以及难以预测的外部冲击。
基于约13-14倍的前瞻市盈率(PER),低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印尼股市的估值确实相对低廉。但廉价标签从来不是复苏保证。
股价下跌可能更深层反映着对企业盈利恶化、流动性压力以及对财政和货币等宏观政策方向不确定性的预期。若缺乏宏观或微观层面的实质性改善,基于估值的乐观将脆弱不堪。
中亚银行(BBCA)、印尼庶民银行(BBRI)、万自立银行(BMRI)、印尼国家银行(BBNI)等大型银行的分红承诺与股票回购举措值得肯定,但必须正视过度依赖金融板块带来的高集中度风险。
银行业对利率、购买力和资产质量高度敏感,在印尼2025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速预期下调至4.5%-4.75%的背景下,必须防范不良贷款压力加剧的风险。
与此同时,在家庭消费复苏的预期下,选择 ICBP、MYOR 和 SIDO 等消费类股票似乎是合理的。然而,却也面临食品通胀削弱购买力、信贷增长放缓、高利率周期延长等挑战。
本报认为,如果没有加快结构性改革和加强对消费部门的财政激励,该行业的前景将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侵蚀。 
投资经理(MI)将资金转向防御性蓝筹股的投资组合再平衡模式,折射出市场参与者正在为更长时间的不确定性做准备。
多方建议的美元成本平均法(DCA)策略确实可行,但只有在严格评估行业绩效并转向更具韧性的行业时才能有效。忽视行业轮换实际上会在动荡的市场中加大损失。
当局需警醒:若放任市场随全球预期飘摇,却怠于政策沟通改革,本土不确定性将长期延续。
纵使2025年底综合股价指数回升至7000到7300点的乐观预期存在实现可能,但绝非自然发生。若缺乏更激进的经济政策改革、财政稳定决心以及新政府明确的政治方向,市场将继续陷于虚假反弹与深度修正的循环。没有根本性变革,资本市场复苏终是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