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抑郁不能光靠药 心理治疗、体育锻炼、服维生素等都有益
-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刘 琦
生命时报记者 卞 磊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超3.5亿人受抑郁症困扰;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的疾病。抑郁症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为老年人,数据显示,老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2.4%-14.7%。目前,药物治疗是抑郁症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其效用有时并不理想。
在某社交网站上,张女士分享了自己姥姥治疗抑郁的经历。“起初,姥姥是在姥爷生病后开始出现情绪差、失眠、头疼等症状。”张女士写道,家人以为姥姥得的是颈椎病,但治疗了半个月效果并不好,最终才在医生的建议下到了精神科,确诊其罹患老年抑郁症还开了药。姥姥并没有“按时按量”服药,因为她常常忘记,不过家人会经常去陪她说话,她自己也坚持读佛经、每天积极做饭干家务,最终抑郁状态有所好转。张女士认为,药物对疾病的控制作用似乎有限。
“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未达痊愈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刘琦表示,目前抑郁症的整体治疗现状是:经过8-12周第一轮药物治疗后,有约1/3患者的症状无法改善或只有些许改善;而在后续合并其他治疗方法后,这一比例仍有1/6-1/5,老年患者未达到治疗需求的情况更明显。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老年患者对药物治疗不敏感;二是他们的身体代谢相对缓慢,耐受不了更大药量,整体使用药量较小;三是不少老人有大脑退行性问题,不是单靠药物治疗抑郁症就能解决的。
近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称,当仅用药物治疗时,只有不到一半的老年抑郁症得到缓解,有认知障碍和残疾的老年人的缓解率更低。研究者建议,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需要重视非药物辅助疗法。《慢性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称,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应用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个人与社会功能,还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心理月刊》今年2月也发布研究显示,光对老年患者进行抗抑郁症药物干预,很难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若通过抗抑郁药合并心理干预,能显著提升临床疗效。
心理干预手段对常规药物治疗能起到辅助作用,帮助患者从内而外改善疾病状态。一方面,心理治疗可以引导患者自我接纳,帮助他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逐渐接受他人。另一方面,心理干预能让患者逐渐适应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从而实现康复目的。因此,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老人,可以试试寻求心理干预等方式的帮助。
“当然,现实情况也需要考虑。”刘琦直言,现在心理治疗受到可及性不足、见效较慢、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费用相对昂贵等因素影响,较难推广。对于难以获得更多治疗资源和服务的人,药物治疗对大部分患者都有效,仍是起效快、成本相对较低的常用手段。
事实上,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手段不只对老年抑郁具有重要作用,对其他人群也有效且必要。刘琦介绍,临床上,按照抑郁发作对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分为轻、中和重度。如果只是出现轻型抑郁发作(症状少、发作时间不足2周),就没达到抑郁发作诊断标准。这部分患者可以不服用药物,通过心理治疗等辅助干预措施缓解。另外,从分阶段照护的角度来看,轻中度患者也可以将心理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等作为初始治疗方法。
“急性期治疗后,抑郁症患者还需要巩固和维持治疗,这个阶段,非常推荐尝试各类辅助治疗。”刘琦说。据《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一项纳入1039项试验、约13万名参与者的研究显示,体育锻炼改善抑郁症状的效果是心理咨询或药物的1.5倍;另据《人类精神药理学:临床与实验》杂志发表的研究,服用大剂量维生素B6可减轻焦虑和抑郁。刘琦补充道,除了运动和饮食调整,患者还可尝试团体治疗,比如加入远足或骑行团队等,对维持长期稳定状态都有益处。建议抑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多探索、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辅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