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印尼央行(BI)将于今年8月17日推出名为“Payment ID”的数字金融身份识别系统。该体系是《2030年印尼支付系统蓝图》(BSPI)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为基于居民身份证号码(NIK)的唯一代码,可整合个人所有金融活动。日前,印尼央行支付系统政策部门主任杜迪·德尔马万表示:“Payment ID将成为构建透明、负责任支付体系的基石。”
杜迪指出,该系统是政府构建健康、普惠金融体系的关键举措。Payment ID能记录并整合银行账户、信用卡、电子钱包乃至网络贷款等多渠道金融数据。通过该系统,监管机构可全面掌握个人收入、支出、债务负担及投资等财务画像。他强调:“Payment ID的功能非常强大。”
该系统将率先应用于信贷审批场景。杜迪解释,银行只需向客户手机发送授权请求,经同意后即可通过“BI-Payment Info”平台调取完整财务档案。杜迪演示道:“客户点击确认后,银行将直接跳转至央行数据库获取信息。”为保障隐私,系统采用授权访问机制,数据调取需经机主手机端二次确认。
在试点阶段,Payment ID被用于验证社会福利领取者资质。初期测试的10人中,系统发现1人持有4个账户且资金流动达1000万盾,这对其受助资格提出质疑。“判定是否符合救助标准属于政府职权范围。”杜迪表示。他强调社会福利验证数据仅限中央统计局(BPS)等授权机构访问,央行不会随意共享数据:“我们极其谨慎,透明机制可能被滥用,必须维护公众信任。”
从技术层面看,Payment ID具备三大功能:唯一身份标识、交易认证工具以及关联用户画像与交易记录的密钥。杜迪称其欺诈检测和财务健康评估能力远超传统信用信息系统(SLIK):“若支出长期超过收入,该用户的财务状况就会被系统判定为异常。”
根据《2030年印尼支付系统蓝图》规划,Payment ID将实现三重应用:作为支付系统参与者身份识别的密钥,作为交易数据处理中的认证密钥,以及作为个人画像与细粒度交易数据的聚合枢纽。(cx)